Tuesday, September 06, 2011

老人院華裔最多

新山6日訊)友族人口比華裔人口多,住進老人院的華裔老人卻最多,華族的反哺文化值得深思。

 近年,柔佛州的老人院、療養院等越開越多間,顯示老年人口有趨升的現象,有者無依無靠,無親養老,最終更陷入淒涼的晚年。

 生活品質提升、醫療設備改善,以致大馬人民越來越長壽,人口老化及老年人福利問題,成為政府和社間所關注和爭議的社會問題。最近報告顯示,全國約50萬樂齡人士不曾獲得子女奉養,柔佛州局第三,共6萬3919人。

 柔州55歲以上老年人口有36萬8219人,占總人口11.13%,平均每10人中有1名老人,預計未來將會嚴重至20%比率,即每5人當中就有1名老人。

 《中國報》跟進老年人不獲子女奉養的課題時,發現中華孝道漸漸不被重視,情況讓人擔憂。

 據悉,目前州內許多安老院的“顧客”都是華裔,數據更把其他種族遠遠拋離在后。

 士姑來七哩半觀音壇安老院負責人盧桂香直言,友族同胞注重親情多于華裔同胞,大多數流落在安老院的都是華裔老人。

 她透露,友族這么疼愛父母,皆因友族花較多時間在孩子身上,每當臨別時候,都會親吻父母,感情深厚。

 “很多子女把父母送來安老院后,就不再來探望,導致老人非常孤單,有者甚至連安老院的費用都不付,置父母的生死不理。”

 她透露,有很多老人住到往生為止,他們需為老人辦身后事,費用不小,所幸一路以來獲得各界善心人士協助,才能繼續堅持下去。

盧桂香:安老院逾50老人
無依無靠者居多

士姑來七哩半觀音壇安老院負責人盧桂香透露,該院已有50多位老人,以無依無靠者居多,大多數老人經由朋友,甚至醫院送入安老院。

 她說,創立安老院的目的是要給那些老人一個溫暖的家,不必流落街頭。

 “現今的年輕人只注重事業,忽略孝親敬老,以為父母安頓在安老院就已盡了子女的責任,其實父母最希望就是與子女同住。”

羅碧雅:遺棄問題嚴重
到處可見流浪老人

柔佛州婦女、家庭、社會福利與衛生委員會主席羅碧雅坦言,柔佛州的老人被遺棄問題確實非常嚴重,到處可見流浪或拾荒的老人,讓人心寒。

 她接受《中國報》訪問時說,若此情況繼續嚴重,將影響我國的形象。

 另外,她非常鼓勵國人多在柔佛州設立療養院,以便能夠安頓更多的老人,也希望政府給予協助,從中幫助經營者。

 她坦承,柔佛州確實有很多安老院、老人院或療養院,很多孩子忙于事業,沒空照料父母,而將父母送至這裡。

 “老人在這能夠更容易的打發時間,因為他們可以認識更多的新朋友。”

 而她也發現,一些老人過于嘮叨,也時常發脾氣,孩子才迫于無奈將他們送進裡面養老。

促進親子關係
父母應常與孩子溝通

父母應時常與孩子溝通,促進良好的親子關係,子女就會對父母有情感依附,才不會在父母年老時對他們不理不睬。

 據了解,很多老人會居住在安老院,另外一項原因,可能要歸咎于他們年輕時沒有對家庭負責任,最終落到被子女拋棄的下場。

 士姑來七哩半三保壇安老院負責人顏銀保透露,有些老人年輕時不珍惜,做出一些傷害家人的事情,才會遭到家人或子女趕出家門,並不可以完全怪罪于孩子。

 “其實,孩子不會無端端拋棄父母,有因必有果,天理循環,如果父母對孩子有付出,孩子在父母年邁時也會好好地照顧他們。”

 他透露,目前安老院的老人年齡介于40余歲至80余歲,不過有者身體健康出了問題,才逼于無奈待在安老院。

★觀音壇安老院★
子女每週探望
★黃亞雲(67歲)

自一年多前,我在家跌倒后,孩子便把我送來安老院。

 孩子們長期在外工作,沒有時間照顧我,擔心我在家再次受傷。

 子女每週都帶孫子來探望我,我也不會覺得很孤單,這裡也有很多老朋友與我聊天。

沒消遣不好過
★陳潮福(60歲)

原本住在馬六甲的安老院,可是收費不便宜,便搬來這裡,至今已一年半。

 孩子每逢過年或有空會來看我,這裡的生活也很好,沒有什么大問題。

 只是覺得住在這裡的時間非常難過,因為沒有什么消遣。

有人陪不孤單
★李文清(66歲)

孩子送我進來,因為孩子都忙于事業,沒時間可以照顧我。

 住在這裡一年半了,孩子每週都來看我,這裡生活也蠻好,有很多老人陪,不覺得孤單。

★三保壇安老院★
獨身沒有孩子
★游亞來(61歲)

我沒有結婚,沒有孩子可以照顧我,便搬來安老院居住。

 以前與哥哥和妹妹同住,過后他們忙于工作,在沒有辦法下搬來這裡。他們每個月都會來看我。

專人照顧起居
★陳詩平(50歲)

之前出了一點小意外,孩子把我送進來這裡,以便由專人照顧。我住在這裡已一年多。

 家人每個月會來探望,而他們也才剛離開。

1 comment:

Paul Liew said...

我们也是迫于无奈才把妈妈带到疗养院,因为妈妈髋关节骨折动手术后行动不便完全不能自理。但要找到一间费用能负担的来和滿意真的很难。四个月内就换了四间老人护理疗养院。不只妈妈辛苦,做孩子的我们也感到无奈。毕竟我们还要工作,长时间家中无人,怎样放心留下不能自理的老人家在家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