掌握書法和雕刻,已是非常了不起,老街豆腐街內則有一戶人家,從祖父至今,傳承著達70年歷史的木製書法。
今年45歲的丁偉強,除了是一名活躍在社團上的聞人外,他還精通書法及雕刻,多年前在祖父教導,父親傳承下,目前是市內首屈一指的另類藝術家。
目前他所經營的雕刻生意,是否是一項藝術,丁偉強信心滿滿的說:對,這就是藝術,因為他將書法和雕刻結合一起,成為了木製書法。
丁偉強說,書法本來就是在宣紙上揮毫,寫下字體優美的字句,這些字句有著激勵或記載的作用。
贈送牌匾敲鑼打鼓
可是若將有關字體刻在木板上,將能更長久的保存,甚至還能達到上百年。
祖父丁福章早期從中國福建省的上杭南來,開始在甲州發揚這一門木製書法的藝術,當時比較常見的就是製作木印,即字體刻在木塊上,即現在所常見的蓋章。
“后來父親的時代就開始製作字粒、牌匾,前者是印務館用來印製書本或文宣,牌匾則是用來送人。”
傳承到今天,製作字粒、木印的工作已越來越少,丁偉強目前專做的就是牌匾。
他說,早期贈送牌匾給人是非常了不起的事,而且還講究禮儀。
“以前的牌匾和現在的形狀不差,長約5呎;送牌匾給受賀人時,都是要用車子載送,然后沿途敲鑼打鼓,讓人知道我們送禮上門來了!”
不過今天華社還是流傳著送牌匾給人的禮俗,只不過贈送方式簡化了。
“今天我們的家族依然流傳著木製書法的手藝,只不過展現的平台,從原本四方形的小木塊到今天長5呎、2呎不等的木板上,依然還是有得發揮。”
環保時代後繼無人
木製書法恐失傳
木製書法能否繼續流傳下去,丁偉強說目前面對著兩個主要因素,即環保及后續無人問題。
他說,木製書法需要使用大量木板,而這些木板並非普通的木板,通常要有百年樹齡以上的樹木,才能用來進行木製書法。
“在提倡環保的時代,樹木越來越少,這就是我們面對的困境之一。”
目前適用于木製書法的木材種類為菠蘿木及正議木,原因是其韌度能讓雕刻工作順暢進行,也能長期保存。
再來,后繼無人更是丁偉強最擔心的事。
“其實木製書法也算是一門夕陽行業,現在的年輕人會選擇呆在工作室,花2個星期的時間來對著木塊、木板,花耐心和時間的將它們製作成牌匾、木印嗎?”
多看多聽創新雕刻
一些人或以為,藝術家都是高高在上,但丁偉強謙虛的說:“我還要多看、多聽”。
他說,多看,是看看其他人的書法作品,從中鑽研出更精美的字體;多聽,是要聽取其他人的意見和看法,為自己的作品帶來更大的發展空間。
由其祖父傳設的福章雕刻,目前較常用的字體是出自著名書法家謝如鏡。
為了更完善的將書法家的揮毫精髓發揚在每一塊木板上,丁偉強也創新一種雕刻方式,即花心思的將書法中的飛白、沙筆給逐一刻出。
“普通的牌匾,只需2個星期就能完成;若要飛白、沙筆都精細的帶出來,可能要花上數個月的時間。”
完成雕刻的牌匾,通常都會依照客人的要求貼上所需數量的金箔,因此每塊牌匾的售價,從數百令吉到逾萬令吉不等呢!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