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uesday, August 23, 2011

500年前被傳教士“降伏” 教徒出動神手尋石鱷

相傳500年前甲州的淡杯,有一條鱷魚經常出沒和危及當地人士的安全,在偶然的機會下,傳教士聖芳濟到當地親自“降伏”該條鱷魚並將其變成石鱷魚,從此不再傷人。

 該條鱷魚當時變成石頭后,就慢慢的沉入河中,只有在乾旱的季節它的才會露出身形。

 近年由于越來越多人提起有關石鱷魚的傳說,甲州一名發展商拿督吳國慶決定出動多輛神手到當地展開“尋鱷”行動,找出傳說中的“石鱷魚”。

11日開始尋找

 吳氏是一名虔誠的天主教教友,他說,石鱷魚的位置是坐落在淡杯,而該位置毗鄰就是興建于1603年的瓜達路佩聖母堂。

 他說,根據傳說,“石鱷魚”當時是由聖芳濟透過祈禱來降伏,而這個傳說也流傳至今,包括在2007年重建瓜達路佩聖母堂時,就有多人先后提起“石鱷魚”的傳說。

 “2007年重建教堂時,多名巫裔及印裔人士向我提起‘石鱷魚’,近期又有人向我們提起這件事,經過教堂理事會的同意后,我們決定展開尋找‘石鱷魚’的工作。”

 尋找“石鱷魚”的工作是在本月11日開始,預計將在13日結束。

 吳國慶說,本身雖然沒見過“石鱷魚”,不過在這么多人提起和證實下,相信“石鱷魚”確實存在,只是不知道它的真正位置。

 “大家都能清楚的提出‘石鱷魚’,無獨有偶的是,他們所提供的資料都非常接近,也讓我更相信‘石鱷魚’的存在。”

 他說,由于“石鱷魚”出沒的河流經已在1998年前挖深和拉直,因此今次的行動算有一定的難度。

 “目前面對兩個難題,一就是‘石鱷魚’的位置在挖深河床的工作后被混淆;第二就是‘石鱷魚’可能已被埋藏在數十呎深的泥土下,讓過程充滿難度。”

瓜達路佩聖母堂建於17世紀

瓜達路佩聖母堂距離甲市區約13公里路程,它是葡萄牙人于17世紀初在馬六甲興建的三間教堂之一。

 據了解,該座教堂的建立是給當地人傳播基督教信仰,然而卻無法得到完全的支持。

 該教堂以紅土石塊和磚頭建成,它在荷蘭人統治時期,由于宗教思想的不同而被擱置,漸成廢墟。

 瓜達路佩聖母堂的廢墟在多年前重新被發現,當時受到國家博物院的保護,包括在該處豎起告示牌和加以說明。

吳國慶:若3天沒找到
將續成為傳說

吳國慶說,如果3天的“尋鱷”工作還是無法找到“石鱷魚”,可能將讓“石鱷魚”繼續成為一個傳說。

 “我們都深信‘石鱷魚’的存在,可是‘尋鱷’工作充滿難度,如果3天內找不到,我們就被迫放棄了。”

 他說,屆時不排除將再度尋求瓜達路佩聖母堂理事會的同意,以“懸賞”的方式來鼓勵市民一起“尋鱷”。

 “大家都說‘石鱷魚’和教堂有著密切的關係,所以我們的‘尋鱷’行動也征詢了神父的意見,而‘尋鱷’前也事先舉行祈禱。”

 吳國慶說,根據大家所提供的資料,“石鱷魚”是平躺在河床,不少年過半百的人都聲稱見過“石鱷魚”。

 “這幾天的‘尋鱷’工作進行時,有多名約70歲的各族人士到場向我們提供寶貴的意見,令我們感到欣慰。”

憶起年少河中捕魚
老農夫曾接觸石鱷魚

“我小時候伸手進入水中摸魚時,就曾摸到‘石鱷魚’!”

 今年69歲的老農夫施和平向《中國報》透露,當時19歲到河中捕魚作樂時,曾和“石鱷魚”做了親密接觸。

 “我之前已聽聞多人提起‘石鱷魚’的事蹟,當我真正和石鱷魚接觸時,我直接相信‘石鱷魚’的存在。”

 他說,事過多年后,由于河流的位置已改變,相信鱷魚已被深埋在深土下。

 另一方面,今年51歲的印裔市民馬傑也指出,當年曾親眼目睹“石鱷魚”。 

 他說,“石鱷魚”的長度約有14呎,它的嘴巴是張開著,尾巴則向上翹。

 “不過‘石鱷魚’的尾巴已折斷,我們當時雖有嘗試搬動它,但因太重而作罷。”

No comment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