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ednesday, July 06, 2011

不用農藥的另類栽種法有收穫

現代果農種植榴槤,投資在除草藥、果藥、化肥、有機肥、複合肥等,成本驚人,但是仍然為了榴槤蟲害、病害問題傷透腦筋。



檳城美湖的羅保倫種榴槤,只要跟榴槤樹說說話、抱抱榴槤樹身,修剪樹枝和嫩芽、割割草就有收成了。 真有這麼簡單的事嗎?一起看看他打造的森林果園,蛇蟲鼠蟻、果樹野草如何和諧共處……



羅保倫說,仔細聆聽,雜草會傳達來自大地的聲音。

檳城浮羅山背美湖,一個有著美麗名字的美麗鄉鎮,是檳城其中一個盛產好榴槤的地方。 這一天我們“攀山過海”來到美湖,卻不是尋找好榴槤,而是找尋一位年輕果農,聽說這人經常跟榴槤樹說話,還會擁抱榴槤樹。 羅保倫六七年前協助父親打理這片15英畝的榴槤園,他不像記者採訪的多數榴槤果農,對園里有多少棵樹、一年可收多少粒榴槤,對榴槤病害名稱等一清二楚。 但是,他抱過園中每一棵樹,跟每棵樹說過話,親自爬上樹修剪嫩芽、雜枝等,也能夠傾聽果樹、果園土壤和雜草帶給他的信訊。 他不用農藥、不施化肥,也沒有刻意採用有機栽培方法,而是採用一種跟生態和諧共處的自然耕種法。



一見到羅保倫,他劈頭第一句話就是:“只要果園的生態環境健康、樹本身健康,就不會有蟲害或病害問題。”



堅持不用農藥

道理就跟爆發流感時,身體健康、抵抗力好的人一般不容易中招一樣,整個採訪過程,他一再重複這個原理。 讓他相信這個原理的,是《這一生,至少當一次傻瓜》里的真人真事。 這本書說的是日本果農木村阿公,不用農藥和化肥,花了11年時間才等到蘋果樹開花的故事。 “蘋果蟲害很嚴重,每二十多天就要噴一次藥,一位日本果農不用農藥和化肥,種出的蘋果放兩年都不會爛。日本人稱木村阿公的蘋果為“奇蹟蘋果”,這種蘋果可真得來不易。木村阿公因為堅持不用農藥,整十多年時間,蘋果樹受病害和害蟲肆虐,一家人窮到無米下炊。



跟木村阿公比較起來,保倫幸運多了,父親這片榴槤園從15年前就沒有用農藥,但是鮮少面對蟲害問題,一直以來榴槤收成也不錯。 雜草傳達大地訊息 羅保倫抱過園里的每棵榴槤樹,跟每棵樹說過話。 對現代果農來說,雜草就像眼中沙子,不清掉不舒服。 記者走訪多個榴槤園,第一次看到有榴槤園,任由各類雜草自由生長得這么高、這么一大堆。



羅保倫指著眼前的草堆:“我一年用割草機割兩次草,因為人手不足,山頂部分一年只割一次。” 當然,雨季時,他會割除樹冠雜草,避免過度潮溼蟲類侵害樹根。除此之外,他認為其實不割草也沒問題,“只是榴槤豐收時,太多野草的話,要拾榴槤不容易。” 有土地的地方就有雜草,雜草在自然界自有其扮演的角色,仔細聆聽,它們其實在傳達來自大地的聲音。



看雜草知土地健康狀態

雜草在自然界自有其扮演的角色,所以羅保倫認為沒有必要割太多次草。 只要看園里雜草,就知道土壤的健康狀態,羅保倫這樣說。“正常的生態環境應該長滿不同雜草。

” 要是某種雜草長得特別多,可能是土壤生病的征兆。

“你看那片地,以前噴過農藥,土壤硬化,所以長很多茅草,這是土地缺少有機物質的狀態。”

他不刻意除掉這些茅草,只是在茅草上鋪鈦鋅板,讓茅草自然干枯回歸土地化作有機物質。 他讓記者看一株葉子幾乎被蟲咬光的野草,“這里的土地應該有問題,蟲開始吃草的葉子,如果把這堆草除掉,蟲沒東西吃,就會爬上樹身吃榴槤果實。” 除了作為土地健康狀態,一些雜草種籽會吸引鳥類,鳥類是蟲類剋星,有鳥類的地方,蟲類就無法大量繁殖。



開花結果順其自然

除了祖父時代就留下的榴槤樹,以及羅保倫后來栽種的香蕉樹,為了打造物種多樣化的果園森林,他也在果園空地栽種黃梨、百香果、芒果等水果。 他從來不使用含激素成分的肥料刺激果樹開花,園里的每種果樹,都是根據自己的生長週期開花結果。 榴槤是根據當地氣候和地質,一年開花結果一次,黃梨也是一年只收成一次。



“百香果主要是種給松鼠吃,希望它們有百香果吃,就不會吃很多榴槤。”

很多果農為了讓果實吸取更好養分,會控制樹上榴槤數量,除去看來不健康的榴槤。 保倫卻是根據榴槤樹的“個性”,決定是否這樣做,“好像這棵樹就不喜歡我干擾它結果,之前我叔叔叫我修剪,不要讓它結太多果,結果那年這棵樹的榴槤全部熟不透,今年我沒管它,每一粒跌下的榴槤卻都熟透。” 生態平衡互相克制 在茅草上鋪鈦鋅板,茅草會自然干枯回歸土地化作有機物質。 森林沒有人打理,各種類樹木花草卻可以繁茂成長,而且層次分明。



為什么現代果園,使用大量農藥,仍然面對嚴重蟲害,果樹依然面對病害威脅? 自然生態環境,本來就應該有蟲在草堆鳴叫,小鳥、老鼠,青蛙捕捉蟲類,蛇類在后守候獵物。 羅保倫說,生態環境本來就是所有地球生物共有,只有維持自然平衡,讓生態圈里的生物互相牽制,害蟲才不會大量繁殖。 但是現代種植單一作物的果園,恨不得園里寸草不生,對在自然中存活的松鼠、蟲類等格殺勿論,是不是因為這種因素,導致生態失衡,某種蟲類大量繁殖?



視情況給果樹治病

羅保倫果園里也有一些榴槤樹面對病害威脅,他一般會依情形決定是否“醫治”這些樹。

如果是因為樹跟樹之間距離太近,幾棵樹必須相互競爭搶奪養分、水分生存,導致弱小的樹遭受淘汰,他會遵循物競天擇自然法則,放棄該棵樹。他認為:“園里有這么多樹,死掉兩三棵是很自然的事。”



在放棄一棵樹時,他會抱抱那棵樹,感恩它在這個園里完成自己的使命,不過園主也就是羅父通常不允許他直接把樹砍掉,所以他也就任由樹這樣留在原處。 要是其他情形的蟲害、病害,他一般會給樹身灌一些天然礦物鹽或酵素,提供樹身微量元素增加抵抗力。



拒絕施肥另有妙招

羅保倫的榴槤園里,各種果樹、野草、鳥類、松鼠和蟲類等皆和諧共處。 一位果農告訴記者,天下沒有“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”的事,要榴槤有好收成,就必須施放相應肥料。 羅保倫偏偏不信這套,父親交代他一年施若干次有機肥,他“偷工減料”一年只施一次,他認為對產量沒有多大影響,“不施也沒關系”。 他的理由還是那套,只要果園生態環境健康,榴槤樹長得健康就自然會結果。 為了維持土壤濕潤,他在園里空地種植大量香蕉樹,另外也利用香蕉葉、農作物殘株等覆蓋園地,增加土壤的有機物質和水分滲透力。



他有一個“特別”的習慣,每次榴槤暴花期時都會跟榴槤樹說:“你要好好開花結果”之類的話。 此外,他還採用“火供”(Agnihotra)滋養榴槤樹。 這是古印度農人用來接引太陽能量,散發到土地強化植物生命的一種古老儀式。

No comment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