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onday, May 16, 2011

阿依滿吉重組村

阿依滿吉重組村(下篇)

阿依滿吉新村雖以種植業為主,周遭不是橡膠園就是油棕園,但這裡卻有不少小型及家庭式工業活動,協助帶動新村的經濟及增加人氣。

 這裡擁有2家豆腐廠、2家養雞農場、1家小型家具廠、養魚廠及養燕廠,其中1家豆腐廠更是野新區響噹噹的老字號,已有數十年的歷史,而養魚及養燕廠的產品則主要是出口。

 老字號豆腐廠就設在負責人張漢權(63歲)住家旁,雖然面積不大,但這裡每天都會生產3000片的豆腐供應給野新區,讓大家品嚐新鮮出爐的香滑豆腐。

走過60年歷史

 他說,雖然豆腐只是供應給野新區,但還是有不少人問津;豆腐滑嫩、味道香、新鮮,沒加化學及防腐劑,相信是吸引顧客的最大引力。

 他說,該豆腐廠原本是岳父經營,后來岳父年長退休,就由他接手。來自昔加末的他,老家也是經營豆腐生意,因此,可說是豆腐世家。

 他說,製作豆腐相當辛苦,工作時間長,必須早早起身,加上早期新村沒水電,製作豆腐時需靠發電機及大光燈,以及打井取水。

 “一片片的豆腐必須用人工包裹,使用木材蒸煮,費時費力,不過,隨著時代的進步,如今已有機器及蒸汽爐。”

 此外,他指出,該村以前都是膠園路,道路破爛,在下大雨的日子,要騎摩哆送豆腐十分辛苦,一不小心跌倒,豆腐就會掉落滿地,造成損失。

 如今,新村生活條件及設備已逐漸提升,豆腐廠走過了約60年的歷史,張漢權也在新村住了40年,亞答老屋已翻建。雖然景色改變,但豆腐好滋味卻是保持不變。

喜歡簡樸生活
村民留守老家

阿依滿吉新村人口外流,但第二代村民溫大吉(76歲)及黃新娣(73歲)夫婦與一些兒孫們,還留守在這片土地。

 溫大吉原本住在園丘,在阿依滿吉開芭種植后,才遷移到這裡,並在這裡成家立業,落地生根。

 他與太太黃新娣是在1960年結婚,如今,住家客廳還掛著在住家前拍攝的黑白婚紗照。

 他說,結婚宴客也是在住家空地進行。

 “當時新村生活條件並不富裕,村民如果擁有腳車就算威風了。”

 其兒子溫合能(51歲)說,新村與城市不一樣,這裡環境好,空氣清新,人情味濃。每個村民互相認識,知道彼此名字,好像一個大家庭。

 另一名在新加坡工作的兒子溫可勝(43歲)倦鳥知返,覺得還是老家好,目前留在新村割膠。

 他說,他喜歡新村生活開銷節省,樸素簡單。

橡膠好價村民生活改善

橡膠好價,讓不少村民的生活獲得改善。

 村長張坤和說,該村大多數的村民是靠膠園為生,膠價上漲,造福村民,村民的收入比以往在增加了,生活也過得比較輕鬆及寫意。

 他指出,新村生活簡單樸素,村民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。早上村民出門割膠,下午則回家休息,做做家務,或是騎著摩哆到兩公里外的市鎮,與朋友喝茶聊天。

 “這裡沒有商店也沒咖啡店,更沒有城市熱鬧,然而大家就是愛新村清靜悠閒的日子,與世無爭。”

 此外,張坤和說,該村是到70年代才開始有水電供應,基本設施獲得改善。有了自來水后,村民減少使用井水,目前,村裡還留有水井,不過井水污濁。

 至于村里的道路,他說,到了80年代后,該村的紅泥路才被瀝青路取代,因為沒撥款,並不是整條道路鋪上瀝青,而是分階段進行。

No comments: